亲爱的同学们、老师们:
大家好。今天我们齐聚一堂,共同举行一场庄严而神圣的导师聘任仪式和学生拜师仪式。这场特殊的仪式是我们学院启动“马院有礼”党建品牌创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,也是进一步推进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。衷心感谢同学们和老师们对学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。

我今天主要谈谈拜师这个话题。拜师学艺原本是中国传统的职业民俗,通过特定仪式形式形成契约性技艺传承关系。拜师的意义不仅仅是一种形式,更是一种传承,一种对知识、对技能、对人生智慧和对人类文明的传承。我国自古也有在学堂里行拜师礼的习俗,这一传统习俗承载着尊师重教、薪火相承的核心目的,既彰显知识、技能与本领的系统性传承,也蕴含着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的培养。拜师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成长方式,它能够帮助人更快地成长和进步。
在2024级拜师大会上,我专门谈论过我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和导师的作用,同学们可以到我院的网站上查阅,这里不再赘述。今天,我想和同学们专门讨论一个问题,即:如何理解和把握“三求”原理?“求”是追求的求,求生的求,求救的求。我要讲的“三求”原理主要是三个方面的议题。
一是“求学”。你们来汉师干什么?是来求学的。求学就是学习知识,探求学问。上大学从本质上讲就是求学。如何探求学问?简单地讲,就是从师学习。在大学里,从师学习有两种基本途径:一种是规制化学习,这种学习通常是供给性学习,就是学校事先已经制定了一套学习规程,有计划有目的地按部就班地传授知识和技能。实行集体上课,“大班式教学”;另一种是师带徒学艺,实行“一对一教学”。这种学习通常是手把手地传授知识,要求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在强烈求知欲的驱动下从师学习。实行导师制就是“师傅带徒弟式”手把手教学,学生跟随导师探求学问。
二是“求知”。求学的本质就是求知。因为大学不是婚姻介绍所!不是证券交易所!不是集贸市场!大学是知识的集散地,是人类经验的宝库,是真理的殿堂,是知识创新的大本营。但知识不是施舍品,也不是恩赐物。就是说,知识不是老师施舍给学生的,也不是老师恩赐给学生的。真正的知识,特别是蕴含着“看家本领”的知识是向老师求来的、讨教来的。求知是一种主动学习、获取知识的行为,其核心是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。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句话:“知识是求来的”,求,强调的是一种内驱的、不畏艰难的治学精神和人生态度。真正的知识永远属于那些主动乞求、虚心讨教,并不耻下问的好学者。
三是“求师”。求学与求知,最终都落脚到求师。如前所说,知识不是老师施舍给学生的,真正的知识,特别是蕴含着“看家本领”的知识是向老师求来的。古人云: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”无论是学术、技艺还是人生方向,找到合适的引路人都能事半功倍。我们今天举行这个拜师仪式,就是正式开启求师的旅程。大家要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,要尊重导师,虚心向他们学习。导师们的经验都是他们多年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,你们要用心去吸取,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。我相信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导师,当同学们在讨教请教的时候不会轻易拒绝。
总之,“求”这个动作本身,隐含了承认自己“有所不知”,并且尊重老师“有所知”。以求的姿态去学习,意味着你尊重知识的深度和复杂性,明白知识并非可以轻易获得。“求”体现的是一种谦逊精神,有了这种精神,会帮助你获得真才实学。
最后,我想送给同学们一段箴言:尊重老师就是尊重自己的未来,信任老师就是信任自己的明天,善待老师就是善待自己的成长,呵护老师就是呵护自己的命运。我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些话里悟出更多的道理。
谢谢大家!
【编辑:陈鸣明 责编:夏金元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