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院分党委书记号召:
秋风掠过校园的香樟树梢,上周四,10月16日,我们迎接了第45个“世界粮食日”。此刻,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:当我们端起餐盘,面对香喷喷的米饭、热腾腾的馒头时,可曾想过——这一粒米,从田间到舌尖,要走过多少路?它承载着怎样的重量?
习近平总书记说:“粮食安全是‘国之大者’。”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,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,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。但同学们,“国之大者”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,它藏在每一粒米的温度里,系于每一个人的行动中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,我们不仅要懂“粮食安全为何重要”,更要明白“守护粮食安全我能做什么”。
一、从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,读懂粮食安全的“国之重”
同学们,我们的祖辈经历过“饿殍遍野”的苦难:上世纪60年代初,全国粮食产量锐减,许多人靠挖野菜、啃树皮充饥;我们的父辈经历过“凭票买粮”的紧日子:粮本上的数字,决定着一家人的温饱。今天的我们,或许很难想象“吃不饱饭”是什么滋味——超市里米面粮油琳琅满目,外卖平台随时能点到各类餐食,食堂的餐盘里常常剩着半块馒头、一勺米饭。但请记住:全球仍有近8亿人面临饥饿,每年约13亿吨食物被浪费;我国虽然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,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%,粮食供求长期处于“紧平衡”状态。去年,受极端天气和国际市场波动影响,小麦、玉米等主粮价格一度攀升,这更警示我们:粮食安全这根弦,任何时候都不能松!
二、从日常与细节的反思中,审视我们的“粮之责”
同学们,守护粮食安全,不是遥远的“国家课题”,而是具体的“身边行动”。在食堂中,我们曾目睹这样的场景:部分同学打饭时“眼大肚小”,盛满一碗却只吃几口;部分窗口剩菜桶里,白花花的米饭、完整的包子堆成了小山;甚至有人觉得“浪费点粮食算什么,反正超市里随时能买到”。这些看似细微的行为,背后却是触目惊心的数字——据统计,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,足以供3000万至5000万人食用一年!
同学们,你们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。你们的消费习惯、价值取向,将直接影响社会风尚。当你在食堂按需取餐、践行“光盘”,你传递的是对劳动的尊重;当你提醒同伴“少打一点,够吃就行”,你守护的是节约的美德;当你参与校园“粮食安全宣传”志愿活动,你担当的是青年的责任。这些“小事”,正是我们每个人对国家粮食安全最直接的贡献。
三、从思想与行动的统一中,践行青春的“粮之诺”
同学们,马克思主义强调:实践是认识的归宿。对粮食安全的认识,最终要落脚到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上。在此,我向全校师生发出三点倡议:
第一,做“知粮懂粮”的学习者。主动了解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与现状,学习袁隆平院士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”的科研精神,明白“一粥一饭来之不易”——从播种、灌溉到收割、运输,每一粒米都凝结着农民的汗水与科技的支撑。
第二,做“惜粮节粮”的践行者。在食堂做到“按需点餐、不够再添”,在外就餐倡导光盘行动,在家中带动家人“合理备餐、精准烹饪”。记住:浪费不是“大方”,节约才是“时尚”。
第三,做“爱粮护粮”的传播者。通过主题班会、社团活动、新媒体平台,向身边人宣传粮食安全知识,对浪费行为勇敢说“不”,让“节约光荣、浪费可耻”的观念在校园蔚然成风。
老师们、同学们,国旗飘扬,见证着我们对国家的热爱;餐盘洁净,丈量着我们对自我的严格要求。守护粮食安全,从珍惜每一粒米开始;涵养家国情怀,从养成每一个好习惯起步。愿我们以青春之名,扛起“粮”心之责,让“节约粮食”成为校园最美的风景,让“粮食安全”的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!
【学生编辑:罗苑峰 责编:张玲】